回首頁 | 聯絡我們 | Sitemap 網站地圖
認識承安 微創手術 醫療服務 最新消息 衛教園地 病友須知 病友園地 facebook
   
  微創手術
  人工關節
  微創脊椎
  骨科醫院
  退化性關節炎
  坐骨神經痛
   
   
 
   
 承安微創技術超越歐美;
 置換二十公分人工關節,只需五公分傷口
 微創手術限制少,健保給付無負擔;
 未來醫療新趨勢,微創手術造褔病患;
 骨科微創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方法的優點
 

病友園地-手術案例

微創人工髖關節重置手術

- MIS
案例一
呂女士
72歲,家住桃園縣八德市,右側髖關節退化;16年前進行過傳統人工置換手術,93年10月26日於承安醫院以微創技術進行人工關節重新置換術,術後第隔天不需依賴助行器下床走路,傷口5公分。
案例二
盧先生
60歲,台北縣土城市人,左側髖關節退化;10年進行過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2年前因左腳人工關節鬆脫,疼痛異常無法行動,幾經尋覓終於找到台灣微創骨科權威林洋德醫師,93年9月29日於承安醫院以微創技術進行人工關節重新置換術,術後隔天下床走路並可以患肢金雞獨立,術後第二日不需依賴助行器可自行上、下樓梯,傷口5公分。

微創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

- MIS
案例一
彭林女士
68歲,家住新竹市,雙膝關節嚴重退化,活動受限行走困難,93年8月於承安醫院進行右膝全套人工關節置換術,傷口7.5公分,術後隔天可不用助行器下床走路,術後第二天可自行上、下樓梯。
案例二
林女士
74歲,桃園縣中壢市人,患友高血壓及糖尿病,2年前即被某醫學中心診斷需要換人工膝關節,但因擔心傷口癒合及傳統手術術後不易恢復的風險,遲遲不敢就醫,經了解微創手術之優點,余93年10月15日於承安醫院進行左膝全套人工關節置換術,傷口7.5公分,術後隔天可不用助行器下床走路,術後第二天可自行上、下樓梯。
案例三
張女士
家住雲林兩膝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致行動困難,93年10月21日下午4:00在中壢承安醫院進行微創全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10月25日快樂出院。
案例四
杜女士
72歲,台北縣中和市人;喜歡四處走動及旅行,5年前左膝得了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且行走不便,透過媒體瞭解林院長的微創手術後前來門診,確定需進行開刀,其親人更上網瞭解林院長過去的成功事例後亦贊成開刀,於93年11/16日於本院進行手術;術後成果非常滿意,其女兒亦依承諾於術後二週後帶母親前往澳州一遊。
案例五
盧先生
78歲,桃園中壢人,一年前開始覺得左側膝部疼痛行動愈來愈不方便,於中壢地區看診,醫院皆告知需更換人工關節,至附近醫學中心亦告知同樣結果,但因之前打聽有許多別人不好的經驗,以致遲遲不敢開刀,張先生的兒子在網路搜尋發現林院長網站及成功案例介紹;才下決心於11/12至本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果然如醫師預期於術後12小時就可下床走路;出院已不需依賴助行器。

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 MIS
案例一
余先生
42歲,桃園縣平鎮市人,計程車司機,因長期飲酒的習慣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因須負擔家計,且擔心傳統手術術後需長期復健,一直強忍,直到擔任護士的妻子知道微創新技術的優點,鼓勵就醫,於承安醫院進行左側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第3週已可做連續蹲下、站立的動作,行動、步態與常人無異。

案例二
柯先生
44歲,彰化縣田尾鄉人,汽車租賃業,因為工作關係長期飲酒應酬導致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疼痛不已卻強忍不肯就醫,直到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承安微創技術幫助多位80高齡的阿嬤恢復行動自由,燃起一絲希望,北上開刀,術後第3週已經可以跑步追拖吊車了。
案例三
張先生
71歲,家住台中,平時在家中果園工作,93年10月18日下午在中壢承安醫院進行右側髖關節全置手術。
案例四
梁先生
彰化縣人;從事油漆工程事業,於92年右側髖骨發生缺血性壞死;於彰化某 大型醫院接受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該次手術使梁先生臥床2個禮拜且需復健半年。半年前左側髖骨再度發生同樣狀況,疼痛無法行走,工作更加困難,由於之前慘痛經驗以致梁先生遲遲不敢開刀。看報紙報導後,來本院看診;其子至本院網站看到案例後仍抱持懷疑態度;但在梁先生堅持下,於93年11月26日至本院手術;手術成果讓其家人覺得不可思議,真如網站所言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行走;且梁先生於術後第三日聽說中壢牛肉麵好吃;偷溜出醫院步行10多分鐘去吃牛肉麵;讓醫護人員嚇了一跳,梁先生回來後還說”真的很好吃”。

病友園地-微創手術FAQ

 
Q1: 何謂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Q2: 什麼是「人工髖關節」?
Q3: 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何目前不普遍?
Q4: 聽人家說,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會再大腿留下一條很長的疤痕,是不是?
Q5: 如果我今天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我大概住院要住多久?多久才可以上班?
Q6: 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開完後,傷口會不會很痛,痛的都沒辦法睡覺?
Q7: 哪一種病人可以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Q8: 之前已經接受傳統手術方式多年,現因關節磨損再重新置換新的人工髖關,可否再接受微型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Q9: 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會不會失血量很多,如果要輸血的話,我很害怕被傳染到肝病或 愛滋病?
Q10: 目前國內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發展狀況如何?手術成果如何?
Q11: 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困難處為何?
Q12: 目前一般手術常有人工髖關節脫位情形,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否也會有此狀況發生?
Q13: 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有多少?
Q14: 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開完後多久可以下床活動?
Q15: 「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在國內是否已經是項成熟的技術?目前發展狀況為何?
Q16: 「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關節鏡手術嗎?
Q17: 「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新的人工關節產品嗎?
Q18: 「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的困難點在哪?
Q19: 哪些病人需要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Q20: 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什麼?是一種新的手術器材嗎?還是一種新式的手術方式呢?
Q21: 家父之前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後便常常發生人工關節脫臼的現象而送急診,煩不勝煩。 微型手術會不會也會有這種後遺
症呢?
Q22: 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如果用在肥胖的病人會不會需要更大的手術傷口呢?是不是較適用在那些
較瘦小的病人呢?
Q23: 隔壁鄰居接受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我看她半年了都還要用柺杖,怎麼跟您的“微型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結果差距這麼大呢?
Q24: 朋友媽媽接受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醫師囑咐手術後臥床5天才能用助行器下床走路, 新式微型手術需要這樣嗎?
Q25: 開完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可不可以蹲或跑步?
Q26: 我想知道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需要使用助行器嗎?多久可以爬樓梯?我家住二樓!
Q27: 最近因為母親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所以請教了幾家醫院的骨科門診有關微型手術 目前在台灣的情形,有些醫師告訴我因為沒有設備無法進行微型人工髖關節手術,這方面的 資訊實在不多,是這樣嗎?
 
Q1:何謂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新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技術,與目前一般的手術方式不同,這種新式手術的傷口只有5.0~6.0公分,約為兩個十元硬幣長度大小,有別於目前12~25公分的傷口大小,由於此種新式手術講求精確細緻,病人在手術中組織的破壞極為輕微,所以不但手術後傷口疼痛輕微、恢復快速,病人能在術後12小時以手術的患肢單腳站立不用助行器走路,住院期間便可以爬樓梯,而且大部分病人三天便可以出院。如此快速恢復的特色,在這兩年震撼全美國,甚至歐洲,目前是全世界骨科熱門討論的新焦點。
  Top

Q2:什麼是「人工髖關節」?

A:人工髖關節的設計可分成四大部分:
1 一個特殊金屬合金製成的杯狀物,稱為杯子(cup)約5公分直徑。
2 一個高密度工程塑膠或陶瓷製成放置在杯子內層的墊片,稱為內襯(insert)
3 一個金屬合金製成的棒狀物,稱為莖(stem)約20公分直徑。
4 一個金屬合金或陶瓷製成的球狀物,稱為頭(head)約2.8公分直徑。
人體的臀部關節包括骨盆上的杯狀凹陷結構及大腿骨上方一個球狀凸出結構所組合而成,前者稱為髖臼,後者稱之股骨頭。
當臀部關節破壞而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的置換時,在骨盆部份以杯子(cup)植入髖臼中,在套入內襯(insert),而在股骨頭部分,則切除原先損壞的股骨頭,再用長長的莖狀物(stem)插入股骨中空管中,而近端則套上頭(head)的部分,最後再把這兩大部分復位,變形成一個人工髖關節了。

  Top

Q3: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何目前不普遍?
A:在美國微型人工髖關節手術才剛起步,最早開發技術的極少數醫師也不過5年時間,到2003年2月份為止,大部分國外醫師臨床報告實例不過30~40人,而且傷口多有到3~4英吋(7.5~10公分),只有極為少數的醫師才可以達到2~3英吋。據筆者比較各個醫師的報告顯示,傷口4英吋者臨床報告結果顯示術後效果與一般目前手術相差不大,而手術傷口2~3英吋(5~7.5公分)者之術後效果則相當令人滿意,而且沒有手術後人工髖關節脫臼的病例發生。所以目前認為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手術傷口為2~3英吋者,會有令人激賞的手術成果。由於此技術才剛起步,在美國也不普遍,在台灣更是如此。事實上,在林醫師的病人中,就有遠從溫哥華及洛杉磯的病患專程轉診回國接受此微型手術,此種新式手術的不普遍可想而知。 這種新式手術因為傷口很小,困難度相當高,一般習慣大傷口手術(12~25公分)的醫師還需從頭學習,相信假以時日,應該會慢慢普遍吧!
  Top

Q4:聽人家說,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會再大腿留下一條很長的疤痕,是不是?
A:目前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傷口依每個醫師技術不同介於12~25公分左右,當然傷口越大醫師會越好開,不過病人會越痛,越久才能恢復功能。
  Top

Q5:如果我今天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我大概住院要住多久?多久才可以上班?
A:目前病人接z受微型人工髖關節大部分在手術後的第三天便可以出院回家,不用助行器走路,第三天可以爬樓梯。可否回去上班要看是什麼工作,如果不是勞力性工作當然術後兩週就可以了,卡車司機三週、醫療看護五週,搬運工則建議轉業,以避免負重造成過度磨損。
  Top

Q6: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開完後,傷口會不會很痛,痛的都沒辦法睡覺?
  A:疼痛的感受每個人不同,一般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者很多人不需要用到嗎啡類的止痛劑,只需一般非類固醇消炎藥,而且只有手術當天晚上較疼痛罷了。一般全套人工髖關節置換較半套不痛,手術傷口疼痛算是輕微。

事實上,控制體重平時就要注意,而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可依輕重程度給予不同的處置。早期可以藥物如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熱敷,復健等方式;但是當關節病變惡化到已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施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傳統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傷口15~20公分,手術後需2到3個月的漫長復健,才能擺脫助行器或柺杖。所幸,目前最新骨科微創技術可以儘量保留病人自體組織的觀念,進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或半膝人工關節,而這種最新式的微創骨科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方法有以下的優點:



  Top

Q7:哪一種病人可以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A:微型人工髖關適用的病人與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對象並無不同,但是微型手術因對病人傷害小,所以更適合用在一些年紀更大,或者有許多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容易失血、嚴重肝硬化等等的病人身上,至於用在較年輕或較健康的病人身上,那就更輕鬆了。
那麼哪些疾病可以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呢?常見的有:退化性髖關節炎、類風濕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骨折、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人工髖關節再重建手術。
  Top

Q8:之前已經接受傳統手術方式多年,現因關節磨損再重新置換新的人工髖關,可否再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A:人工髖關節普遍的運用在病人身上是1960年代開始的事,在台灣則是民國60年代來的事,早期開發的人工關節受限於使用經驗都有一段摸索期,目前的設計都比較成熟,加上各種材料科學及製造技術的改良,普遍上都相當不錯,不過人工關節還是有磨損的問題存在,一旦磨損到一個程度便需要再進一步施行更換零件的重新置換手術。目前這種人工髖關節重新置換手術可以用微型手術進行,手術傷口只要6.5公分左右。
對於初次便選用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而言,由於髖關節組織全部保留,往後即使磨損還是可以使用微型手術繼續保留髖關節組織持續得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Top
 

Q9: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會不會失血量很多,如果要輸血的話,我很害怕被傳染到肝病或愛滋病?
A:依照目前的統計,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分成全套關節置換及半套關節置換。前者平均失血量約為160cc,後者平均失血量約為85cc,與目前一般手術方式相比失血量相差很多,狀況好的病人可以不用輸血,即便輸血也只要兩單位,輸血感染的危險自然降低很多。
  Top

Q10:目前國內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發展狀況如何?手術成果如何?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全球骨科界才剛起步,所以各方面資訊甚少,在國內筆者自2001年元月開始從事這種技術的研究,目前到2003年10月已累積近140名病人,並且完成30個月105例的臨床術後追蹤報告,目前的手術傷口約為5.5公分,失血量約在100cc左右,除75歲以上的老人需要手術後兩週的助行器協助平衡以外,其他在手術後12小時都可以不用助行器開始行走,並可以手術之患側單腳站立,三天內可以爬樓梯,住院3~5天。不必刻意限制活動,無傷口感染之病例,無術後人工髖關節脫臼的病例發生。
  Top


Q11: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困難處為何?

A:人工髖關節全組共計21~25公分,髖關節杯直徑至少有5公分以上,其材質是特殊金屬所製成,無法伸縮變形,如此笨重的器材要經由一個5~6公分的手術切口放置到正確的位置及符合生理的結構角度,同時要注意手術時間控制在50~80分鐘,要同時達到這些要求是有相當的難度及壓力的。這也是目前一時之間這種新式手術無法普及的原因。不過看到病人出院時快樂的笑容,我想這種成就感是相當高。
  Top


Q12:目前一般手術常有人工髖關節脫位情形,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否也會有此狀況發生?
A:人工髖關節術後脫臼一直是令人頭痛的手術後遺症,因為一旦發生很容易成為習慣性脫臼,常常要跑急診,真是折磨。引起人工髖關節脫臼的原因很多,一般與主刀者的經驗有關,包括髖關節的鬆緊度、位置、角度、組織的過度破壞,這些與病人本身的條件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按病人條件加上調整便可以有效預防。
林醫師的微型人工髖關節的病例追蹤報告到目前尚未有發生術後脫臼的病例發生,必須強調的是林醫師並未禁止病人做任何動作,如蹲、坐低矮沙發、矮凳、側睡等一般人工髖關節的禁忌動作,同樣國外的報告也未有脫臼病例的發生。
  Top

Q13: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有多少?
A:微型人工髖關節全置換目前平均手術時間約為80分鐘,微型人工髖關節半置換術目前平均手術約為50分鐘。
  Top

Q14: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開完後多久可以下床活動?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以保留病人大組織結構為前提,所以病人術中受傷害相當輕微,這讓病人可以有相當驚人的復原能力,一般手術後12小時便可以開始下床走路而不必用助行器。
  Top

Q15:「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在國內是否已經是項成熟的技術?目前發展狀況為何?
A:筆者自2000.1月起便開始進行這項手術的嘗試,經過三年多的追蹤已累績病例近140例,目前已有病人主動要求這項手術的治療,根據這兩年多來對病人手術不斷的改進,目前手術已經進入穩定成熟期,一般而言,75歲以下的病人被我們區分為“年輕”病人,這類病人幾乎都可以在手術後6到12小時可以站立並行走,而不必用助行器,大多數病人手術後第三天即可出院,三個星期後可以蹲。而75歲以上的“老年”病人狀況類似,只是視個人狀況使用助行器,以免因重心不穩而跌倒受傷。一般使用助行器約兩個星期,另外蹲的動作也視腿部肌肉力量而定,一般需較長時間的練習。不論“年輕”或“年老”族群病人,目前尚無人工臀關節術後脫臼的這種傳統麻煩後遺症發生。
  Top

Q16:「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關節鏡手術嗎?
A: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不是一個關節鏡手術,而是一種新式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技術。在骨科,關節鏡的應用非常廣泛,幾乎每一個大關節都可以使用關節鏡進行診斷或治療,但是一般而言,切除組織在內視鏡手術的困難較小,因為不要的組織可以被一小片一小片的慢慢切下經由內視鏡管逐次取出。如果病人需要進行重建性手術,而必須植入人工物於體內時,除非植入物可以伸縮變形,否則便面臨植入物大小是否可以通過內視鏡管輎或手術切口的大問題。因此目前關節鏡手術在骨科的運用除了診斷以外,主要在於清除關節腔內的異物或贅骨、或是修剪關節面或關節間軟骨的工作。所以「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不是一種內視鏡手術。
  Top

Q17:「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新的人工關節產品嗎?
  A:不是的,這個問題是病人很常有的疑問,也是林醫師覺得必須清楚解釋的問題。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新手術技術,而不是一種新的人工關節產品或手術器械。是藉由「微型手術」傷口手術的方式減少對病人身體不必要的破壞,以達到減少疼痛及手術中的併發症的發生,有助於病人迅速恢復行走能力,並且可以降低日後手術造成的後遺症,如人工關節脫臼的問題。目前全球各種廠牌的人工臀關節都可以採用這種手術方式來裝置,所以不會有廠牌的限制,尤其目前世界各大廠家相互商業競爭劇烈,促銷廣告頻頻,但是各家人工關節產品互有特色,林醫師建議病人應該接受醫師專業的評估,由醫師依病人個別狀況不同來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廠牌設計。
  Top


Q18:「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的困難點在哪?
A:臀關節及膝關節是人體下肢兩個主要承擔數倍人體重量的重任,因此兩個關節結構有相當大的體積以因應這種力量的承載。因此當病人必須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時,這個人工關節是相當龐大的人工植入物,而且無法經由各種變形來縮小體積。一組人工臀關節長達20-25公分,在目前只要經由一個5.0-6.5公分傷口,而在人工臀關節無法縮小的狀況下,又要避開體內各種組織的不必要破壞,同時又要確實裝置在正確位置上而不增加手術時間,其實稍微想一想便知道這種微型人工臀關節置換手術是屬於高難度的手術了,想要真正運用到病人身上而不造成病人因手術時間過長而產生手術併發症危險的產生,醫師的技術熟練度便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了。
  Top

Q19:哪些病人需要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A:基本上需要接受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同樣就是需要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一般常見的髖關節疾病有:退化性髖關節炎、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股骨頸部骨折、或人工髖關節磨損或鬆脫、類風濕性髖關節炎。當這些疾病嚴重到髖關節結構遭到破壞時,就可能需要以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來做治療。
  Top

Q20: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什麼?是一種新的手術器材嗎?還是一種新式的手術方式呢?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不是一種手術器材,而是一種最新研發出來的手術技術,這種手術技術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以最小的手術傷口最低的組織侵害來保持病人髖關節結構的完整性,因此病人在接受這種新式手術之後可以達到快速康復、輕微疼痛、少量失血、後遺症少的驚人效果。目前人工髖關節全置換手術的手術切口約為5.5公分。
  Top

Q21:家父之前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之後便常常發生人工關節脫臼的現象而送急診,煩不勝煩。微型手術會不會也會有這種後遺症呢?
A:一般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最令病人恐懼的後遺症便是手術後人工關節脫臼,這常常會有反覆發生的現象,很多病人甚至需要接受開刀方式復建,徒然增加病人的手術風險,幾次下來,往往讓病人及家屬身心俱疲,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手術特色是藉著5公分左右的微型傷口來進行手術以保留病人正常髖關節的組織完整,達到快速恢復的效果。目前林醫師在台灣從事近140例,尚未有人工髖關節脫臼的病例發生,這與國外的先進報告結果相同。目前林醫師對於手術後病人並未限制活動,病人手術後可以蹲或坐矮板凳的動作,這應該是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最令人滿意的成果之一吧!
  Top

Q22: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如果用在肥胖的病人會不會需要更大的手術傷口呢?是不是較適用在那些較瘦小的病人呢?
A:一般人的想法當然是越胖的病人手術傷口越大,但是對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而言,病人的胖瘦對於手術傷口相差不大,手術時間長短也相差不多。雖然肥胖病人的手術困難度的確較高,目前我們所處理過的病人體重最高達140公斤,手術傷口也不過6公分,所以體重較重不是一項重要的因素,不過從保健的立場而言,體重是要適度控制才好。
  Top

Q23:隔壁鄰居接受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我看她半年了都還要用柺杖,怎麼跟您的“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結果差距這麼大呢?
A:目前一般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傷口約為12~30公分長不等,一般人都認為這種手術是屬於大手術,常常造成病人關節及周邊組織的大範圍破壞,以致於病人的恢復很慢,甚至發生其他併發症,必須長期使用助行器,甚至會有人工關節脫臼的狀況發生,令人煩不勝煩,不要說是不能正常走路,甚至需要從此輪椅相伴。現在研發出這種微型的手術方式,藉由小傷口、破壞小的特性,可以解決這些困擾,降低病人治療風險,目前國外先進的醫師都認為「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小傷口、大手術”,慢慢的在未來應該會成為較普遍的手術。
  Top

Q24:朋友媽媽接受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醫師囑咐手術後臥床5天才能用助行器下床走路,新式微型手術需要這樣嗎?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特色就是病人恢復迅速,手術後6~12小時可以開始走路,這與目前一般手術方式不同。目前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都會要求病人臥床幾天才能下床,這是害怕有術後人工關節脫臼的問題發生,所以才這樣處置。有些醫師要求臥床3天,有些則7天不等。主要由醫師視個別案例而定。至於以助行器輔助下床走路是常見的要求,其他的要求還有兩膝夾枕頭、座椅不得太低、不能兩腳交叉…等等。這些都是目前的做法。微型髖關節置換手術不需要病人手術後臥床,病人手術後6小時便可以起床上廁所,只要沒有麻醉後的不適即可,也不需要助行器,兩膝不必夾枕頭,因為不會有脫臼的發生。這些都是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優點。
  Top

Q25:開完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可不可以蹲或跑步?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這種新式手術方式的特點是保留病人髖關節組織結構的完整性,由於破壞極少所以病人恢復快,手術後遺症也少。一般的手術方式髖關節周邊受到廣泛的破壞,所以術後有很多的活動限制,例如不能坐低沙發、矮?,否則容易有“人工關節脫臼”這種麻煩的後遺症。運用新式微型手術的處理方式,目前尚未發現病人有術後人工關節脫臼的病例發生,這個結果與國外報告相同,所以病人可以蹲、可以跑、可以坐低矮的椅子。不過人工關節不是天然的關節,不管材質再好、磨損率再低都是有磨損現象的產生,理論上不建議病人做一些會加速人工關節磨損的活動,如負重、跑步、跳躍、碰撞等活動。病人可以選擇快走、游泳、散步等較不會對髖關節有撞擊力的運動保持健康。
  Top

Q26:我想知道接受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需要使用助行器嗎?多久可以爬樓梯?我家住二樓!
A: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重點就是將病人的關節組織結構做最大的保留,病人的關節破壞極少,所以70歲以下的病人群在手術後麻醉恢復室便能將整條腿平舉而起。病人在手術8~12小時後,便能以患肢做單腳站立的動作,這樣的力量自然不需要用助行器。另外,絕大多數的病人在手術24~48小時便可以爬樓梯,住二樓也沒關係。至於70歲以上病人,如果手術前病情不要拖太久,也可以在一個月內做出蹲的動作。
  Top

Q27:最近因為母親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所以請教了幾家醫院的骨科門診有關微型手術目前在台灣的情形,有些醫師告訴我因為沒有設備無法進行微型人工髖關節手術,這方面的資訊實在不多,是這樣嗎?
A:目前的微型人工髖關節資訊真的很少,事實上三年前就算是美國也找不到任何資料,所以林醫師很樂意將這近三年來在台灣從事微型人工髖關節的臨床經驗提供給大家。首先要了解的是人工髖關節的品牌有很多,各家產品設計的特色不同,各家廠商的競爭十分劇烈,所以產品差距不大,常常有人會誤以為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產品的名稱,只有某些品牌才可以進行微型手術,或者是只有某些品牌的工具才可以達到微型手術的目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或許是資訊不足造成的誤解所導致。事實上,以林醫師這三年的微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近140例,目前即使是全套人工髖關節置換也只需5.5公分,這些手術並沒有使用特定品牌的人工關節或是特殊工具。林醫師強調這是一種手術技術,不是一種設備儀器,所決定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是醫師本身的技術,所以建議你要信任醫師針對你所選用適合的人工關節吧!以免在各種醫療商業廣告的攻勢下反而讓自己更是糊塗。
  Top

病患感恩函

- Sickness Thanks Letter
c 2008 承安醫院. Privacy policy
Email:mishotlin@gmail.com
微創手術 | 人工關節 | 微創脊椎 | 骨科醫院 | 退化性關節炎 | 病友園地 | 媒體報導
 
院址: 320 桃園縣中壢市延平路643號 | 電話:(03)280-7722 | 藥物諮詢轉1116 | 醫療諮詢及申訴專線轉5202
Copyright c CHAIN AN HOSPITAL | 此網站為承安醫院病患衛教網頁,網站內容為承安醫院所有,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